“双带头人”党支部引领下的“岗课赛证” 融通育人模式


时间:2022-06-16   浏览:14636

双带头人党支部引领下的“岗课赛证”

融通育人模式

---化学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总结报告

一、项目简介

“双带头人”党支部引领下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项目是化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立项的项目,是实现多元、跨界、交叉、融通为特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学院首批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荣誉称号,支部目前有教师党员7名,其中副教授2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市级技能大师1名。支部承担系部大量教学育人工作,以党建为引领,立德树人、潜心育人、学为成人。涉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专业,学生参与人数348人。

二、“立项活动”背景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充分融合了岗位能力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多项标准,使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真正一体规划、一体实施。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提升职业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化学工程系以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为引领,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带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创新探索“岗课赛证”融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三、“立项活动”做法

化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在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引领下,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一体化设计为突破点,找准着力点和落脚点,促进多要素的全方位、全过程融合,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以岗位能力需求为起点,重构专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岗”是课程学习标准,以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为目标,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南,化工系锚定岗位胜任能力,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确立专业课程目标。专业党员教师与企业共同深入调研专业相关岗位人员技术成长过程与需求,共同岗位胜任能力,归纳提炼了岗位代表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通过课程整合、内容综合,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

      (二)以专业课程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三教”改革

“课”是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和工程过程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典型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将岗位工作任务对应专业核心课程,将要将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对应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知识碎片化,建设成在线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变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分组的形式,将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分在一组,以好带差,以快带慢,强调分工合作和注意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合一”,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安全、优质、绿色、创新”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个环节,通过教改立项、课程思政大赛、案例征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以大赛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赛”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示范和标杆。一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职业技能大赛理念与技术要求,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从教得浅、学不深到教得好、学得专,让课堂产生“化学反应”,夯实学生专业技能。2019年-2021年,连续三年承办福建省高职院校化工生产技术赛项省赛,2022年承办化学实验技术赛项省赛,并积极组队参加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兄弟院校相互切磋技艺。二是构建“创新教育课堂—项目—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全员普惠教育、专业定向培养、创业精英教育”三层次育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更新就业思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新竞赛,强化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鼓励大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形成创新成果,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提炼项目,提升项目竞争力,最后孵化项目。具有一定创新性、商业性的项目免费入驻创业园,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四)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落脚点,构建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

“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课程学习的评价和行业检验。1+X证书制度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教师党支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评价组织的培训,安排陈金民、刘开敏、林芳、陈琴等7位老师前往北京和天津参加为期6天的1+X证书培训,均取得培训讲师资格。持续发力开发“粮农食品安全评价”、“化工精馏安全控制”1+X证书,加强课证融通,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证书,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企业认证内容,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识教学向技能教学的转变、教学理论向学习实践的转变。

四、“立项活动”成效

化学工程系“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在开展支部立项活动后,继承和发扬了先进党支部“团结、奉献、党员争先进,岗位争上游”的传统,通过开展党员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支部建设等工作,带领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民主党派人士,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了教学、科研、技能竞赛、双创大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岗”促教,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机制

支部牢牢抓住企业岗位能力这一核心要素,构建了“岗教”互通的实践教学机制。一是学生职业素养显著提升。毕业生深受大型化工企业青睐,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高达95%,学生成长迅速,60%的学生在三年内就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二是师生越来越热心环保公益,投身志愿服务,“保护木兰溪,青春志愿行”河小禹社会实践队获得福建省第三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护河行动先后被莆田电视台、莆田晚报等媒体报道。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陈金民获得第三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支部党员翁秀琴获得第二届“绿色卫士提名”奖。



2、“课”促改,构建新的“三教”改革机制

    支部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和深化“三教”改革。一线教师参与专业教材编订及选用,通过建设优质的教材、优良的教学方法,鞭策教师自我提升。支部专业党员教师完成《分析测试技术》《基础化学实验技术I、II》《化工单元操作》、《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定量化学分析技术》《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基础化学I、II》等近10门校企合作特色课程开发。申报立项《基础化学II》《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家用纺织品图案设计与应用》《化工电气与仪表自动化II》4门院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成《基础化学I》《纺织技术》2门院级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程,申报立项《化工单元操作》《食品理化检测技术》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彭月婷老师获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



3、“赛”促学,构建新的学习激励机制

以大赛为平台,促进师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表现出色,频频获奖。近五年,在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从2019年开始,连续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省级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1项。



4、以“证”促训,构建新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级标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和途径。我系教工党支部3位教师获得高级考评员资格,4位教师获得中级考评员资格。2021年共有112人参加1+X证书考试,通过95人,通过率达84.8%。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陈金民书记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化学(加工制造类)学习指导》教材,并拟在2022年8月出版《化学(加工制造类)教学参考书》、《化学(加工制造类)化学实验与实践活动》教材。